谢邀,讲一个我妈坑娃的故事吧。
上小学初中时,有洁癖,严不严重呢?你们来判断:通常上完厕所后要洗手洗两遍,第一遍用肥皂抛光打磨消毒,第二遍用沐浴露芳香顺滑。What‘s more,我在保管我心爱的物件时(譬如正版游戏光盘,NBA杂志,CD之类的),都会尽量放在一尘不染的抽屉里,心里舒服。
What‘s what‘s more,我在触碰这些物件时,都得再去洗两次手才行,免得手上的油玷污了它们。于是就有这样的情况:有几回是上完厕所后去翻看NBA杂志或者打游戏,总共得洗四次手…
后来父母因为忙,请了个帮忙做清洁的阿姨每周来打扫卫生,阿姨人很好,四十多的样子,打扫起来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看到任何地方有肮脏就该出手时就出手。
就这样,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到了这一幕:
阿姨在清扫我抽屉内部,我的正版游戏光盘和杂志被全部翻了出来直接零散地瘫在地上,阿姨还踩在杂志上。
那天正好在下雨,我记得很清楚。
我心里的雨也倾盆地下,raining cats and dogs。
雨下整夜,我的痛溢出就像雨水。
虽然内心在咆哮,但当时考虑到好歹也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的人,要忍耐,要矜持,要elegant,decent。
我没有发脾气,毕竟她不知道那些是我的宝贝,我还是对阿姨微笑。我生命再怎么粗糙,我都要活得很骄傲。
于是在阿姨打扫完后的当天晚上,我重新把东西全部拿出来,开始对心爱物件的大扫除。毕竟有洁癖,不能容忍其他人没洗过两次手就碰它们,还瘫在地上,一个不小心还踩上了。我翻来覆去地用纸巾擦,摩擦摩擦,用掉很多纸巾,一坨一坨的。多到估计别人进房间都以为我青春期到了不可按捺的洪荒爆发期。
但是,心里的洁癖,却是怎么样也擦不去,一直觉得很脏,我对不起它们。想回到过去,试着抱你在怀里。
由于一直对这个事耿耿于怀,所以在旁敲侧击地问父母有什么强力清洁剂之类的。终于有一次爸爸去日本出差,我一直缠着他让他在日本找清洁剂。当时我知道日本是个很干净的国家,所以顺理成章觉得他们一定有这样的东西。
一个礼拜后爸爸回来了,带了一些礼物回来,什么日本歌姬娃娃,什么数码相机,什么随身收音机。我很高兴,但最高兴的,还是他带回来了一瓶清洁剂。
一个塑料喷喷瓶里,清澈透明,摇晃会产生气泡,喷在手上凉凉的,挥发速度又没有酒精快,带一点轻微塑料味。那是日本来的货,产出的产品一定非常有效。瓶子不大,我怕浪费了赶紧雷厉风行风风火火地先洗了两次手,回到房间,打开抽屉,抽出纸巾。开始疯狂地对我的正版光盘和杂志开始了大扫除。喷在纸上,然后擦拭表面,闻一闻,果然有效!特别特别地清新,形象一点就是带有一点新买回来时的味道。
Excited!
半小时后我清洁了所有当时摊在地上的心爱物件。每一个都亮晶晶,亮到不戴墨镜去看会刺瞎眼睛。心情大爽,感觉蝴蝶自在飞,花也铺满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回到了从前的样子。
后来我每次不仅洗两次手,还用完后都会喷一喷,擦干净再放回无尘抽屉里,周而复始到用完为止。
当然长大了后就没有洁癖了,也逐渐不记得那玩意儿了。不过之前有朋友去日本,都隔了十多年了,我才想起了这个东西,现在给你们隆重介绍这款非常有效地去除手指印和油脂以及灰尘的日本产品!
我记得台湾一个母亲的故事特别感人,她是一个老师有一个儿子,本来挺幸福的一家人因为老公突然去世剩下母子二人,妈妈为了全身心照顾儿子不再结婚,一个人把儿子教育的特别出色,给他娶了媳妇都在美国工作,妈妈想着等着她退休了就过去美国跟儿子一块幸福的度过晚年,就给儿子通知,结果儿子写信拒绝了他,儿子给她寄了好多钱让她自己生活不要过来打扰他们两口子的生活费,母亲看了难过的不想活了,后来慢慢缓过来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我忘记具体说啥了,反正就是说谢谢你们给我的钱,我不会打扰你们了……后来母亲打起精神拿着儿子给她的钱去周游世界了。当时看的我好难过眼泪汪汪。
古有画荻教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
画荻教子这个故事相传是这样的。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早年丧父,家贫。其母教儿子读书习字时买不起笔和纸张,她就用植物杆代替笔。没有纸张她就饭碗张沙子。教儿子习字练习。后来司马光在母亲引导下,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加之他聪明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在艰难条件下终于取得成功。
现代文学家胡适先生曾写过母亲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着重写了其母性格对他的影响,记录他的母亲如何教他为人处世。
胡适先生的母亲,家贫十六岁嫁给他的父亲做妾。没几年其父病故,由其母抚育成人。其母教子重视传统教育,注重言传身教以身垂范。待胡适长大成人后送他到北京念书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后来胡适靠自己勤奋努力留学国外,回国任教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
中国从古至今有无数伟大母亲在无私奉献,她们的故事令人感动!
母亲爱儿长江长,儿子爱母一扁担
话说很久以前,母亲领着年幼的儿子,在一条水流湍急河的桥上走着,突然调皮的儿子从桥上掉下去,不会水的母亲一刻也没犹豫,纵身跳了下去,抱住快被水沖走的儿子,一旁赶车的把式,用绳子把母子救了上来。
若干平后,儿子长成健壮的小伙,母亲却成了步履瞒珊的老人;这天母子二人又来到桥上,母亲脚底一滑,跌入水中,儿子从过路人手中借来一条扁担,试图救母亲,可是扁担够不到(就是够到,也无力抓着扁担上来),眼看着母亲被大水冲走了……
关于母亲的故事,我重点向您推荐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
高尔基的这部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
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的。
小说开场,描绘了阴森的工厂画面,展现出沙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
年轻的巴维尔本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找到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
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
随后他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做工人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头脑清醒,不但赢得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还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在革命斗争中,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
因当时一些群众还没有完全觉醒,巴维尔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
通过监狱生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
出狱后,他再次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周围。
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巴维尔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展开斗争。
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
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
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
儿子被捕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
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
关于写母亲的故事,还有很多。
但我觉得,高尔基的这部《母亲》是所有故事里写得最好的,把母亲也写得最伟大!
当然,故事来源于生活,收集素材,写关于母亲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对生活,对母爱有深刻的感悟!